立德树人创模式,产教融合双丰收 --中国农业大学曹志军教授主要事迹材料

时间:2023-05-15作者:文章来源:澳门永利集团304am官方浏览:152

立德树人创模式,产教融合双丰收

--中国农业大学曹志军教授主要事迹材料


曹志军,我校1998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2002-200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现任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其中2020 4 -2021 4 月北京农学院校长助理,挂职)。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研究工作,担任《养牛》杂志主编,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Animals 等杂志编委。发起并建立国际后备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International Calf and heifer Organization)和中国牛精英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担任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秘书长,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科委科特派(丰宁) 奶牛肉牛产业扶贫工作站站长, 中国农业大学固始教授工作站站长。其中2006 6 -10 月在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2010 3 -2011 5 月在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

一、构建“牛精英”模式,培养未来畜牧业领军人才。

为了解决我国畜牧学科学生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培养资源分散、育成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曹志军2011年主持创立“牛精英计划”。基于此,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知农爱农人才培养,通过创建校--产平台,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 常态化国际培养,为畜牧产业输送大批后备领军人才。


曹志军主持创立以畜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核心主线、以“专业认知+岗位实践+科研试验+产业服务”为实施路径的牛精英计划,服务国家战略,培养产业精英。突破我国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传统理念和培养方式,通过创建校--产平台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常态化国际培养(与康奈尔大学、美国农业部等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签订合作协议7项;开拓美国、德国、爱尔兰等国海外基地13个;定期开展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6国学生互访;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自主选拔20名研究生赴美联合培养),打造“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双核驱动”(产业需求、教育改革)育人机制

曹志军深化“实践育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立德树人与实践培养,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他联接河北丰宁、河南固始,共建研究生科技服务与就业实习基地与红色1+1技术扶贫党支部,建立帮扶制度,提升“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效用,打造成新时代背景下校地乡村振兴全面合作的示范典型。其中科技助力丰宁产业升级获北京市科委唯一典型扶贫案例,曹志军获得北京科特派(丰宁)产业扶贫工作站优秀特派员称号。

疫情期间,曹志军组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专家咨询、诊断和指导体系,建设面向广大乡村的教育培训、信息传播、文化交流互动平台,拓展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目前已联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开展30期金钥匙线上专场,联合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国际名校,邀请15位专家定制18期课程,内容辐射20万人次

首创国家级研究生学科竞赛“牛精英挑战赛”,带头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农林业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在我国畜牧学科领域首次实现“现场定项实操+牧场评估答辩”的竞赛模式,第三届(2018)共计49支队伍(41所高校)参赛,7所高校观摩;百年知名杂志Hoards Dairyman专版报道其“为全球最大规模,赛事理念和模式创新”。基于此赛事打造高阶课程,实现多领域多学科(经济、工学、牧草、自动化等)与畜牧学科的交叉,培养一批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曹志军指导学生团队创办3创业企业,其中2家被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管委会授予“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团队曾获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第五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金奖(第1名)和全国银奖。曹志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和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优秀导师奖。

牛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已推广至全国50所高校,并输出海外,美国、荷兰、哈萨克斯坦等国6所高校借鉴经验;曹志军牵头成立中国牛精英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是我国首个覆盖全国80%农业高校畜牧学科的学生培养平台。获教育部官网报道3次,《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8次,中国教育电视台2次专题报道。

曹志军主编教改成果专著6,教育专刊1部。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 排名1),北京高校第11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工科类一等奖(2019, 排名1),第二届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排名1),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优秀导师奖(2020),首批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2),第六届首都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奖(2020, 排名1)等教学成果奖励,入选教育部首批研究生教改典型案例32017, 排名1)。

二、创建奶牛“母子一体化”理论和实践模式,推动奶牛健康标准化养殖。

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奶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型产业,但奶业发展仍面临着“两高一低”的产业问题,即围产母牛淘汰率高、犊牛发病率高、养殖技术标准化程度低, 每年给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4亿元。基于此背景,曹志军围绕奶牛“母子一体化”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具有原创性的奶牛“母子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即“胃肠道调控机理揭示-调控技术方法创新-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相关技术成果辐射覆盖全国70%荷斯坦奶牛,推动了我国奶牛健康标准化养殖水平的广泛提高。

长期以来,国内缺乏与国际一流水平对标的后备奶牛培育体系,曹志军连续5年对全国21省规模牧场55万头后备奶牛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建立了中国后备奶牛数据库,构建了早期犊牛生长健康与未来生产性能的数据模型。基于以上创新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并联合41家国内高校、知名行企以及康奈尔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创立国内首个产学研融合的国际后备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在国际后备牛营养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核心成果在中国农垦标杆牧场、农业农村部标准化示范场等规模牧场推广使用,100%覆盖我国奶牛养殖主产区,解决了“两高一低”的产业问题。曹志军作为农业农村部“粮改饲”科技支撑奶牛专家组组长(2016-2018),中国农垦标杆牧场创建专家组组长(2020-)和农业农村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专家组成员(2016-),在奶业供给侧改革、提高竞争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志军主持制定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GB/T37116-2018)》,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3 项,主编全国畜牧总站主推教材2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72 (其中SCI 收录57 篇,行业权威期刊J Dairy Sci 13 篇,Microbiome 1 )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排名5)